【人物簡介】
丁俊萍,1955年6月出生,現為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中共黨史黨建系教授,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共產黨思想理論研究、馬克思主義黨的學說與黨的建設研究,曾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,入選國家級教學名師。
提前到達教室、打開多媒體設備、拷貝教學課件、清點學生名單、等待上課鈴聲響起……武漢大學思政課教師丁俊萍記不清,這樣的課堂準備她做過多少次。
1982年,丁俊萍從中國人民大學本科畢業來到武漢大學,開啟了思政課教師生涯。42年,風華正茂的青年教師變為兩鬢斑白的老教授。不變的是,她一直堅守在思政課教學一線。
在丁俊萍看來,不管學術研究達到什么水平,承擔多少科研任務,“站好本科生課堂、搞好一線教學,始終是思政課教師的本分”。
“必須盡到責任”
再有一年,69歲的丁俊萍就要退休了。但本年度,她仍全程承擔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”“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”2門、近100課時的本科生思政課教學工作。
常常有人勸丁俊萍保重身體、減少工作量,但她有自己的“執拗”。她認為,立德樹人是黨的事業,“我必須盡到身為思政課教師的那份責任”。
長期以來,除了上思政課,丁俊萍還負責指導博士、碩士研究生,主持和參與多個科研項目,身兼多份校內外學術兼職,有段時間還擔任著重要的行政職務……但其他事務再繁忙,她也從未放松思政課一線教學工作。對講過很多遍的課,她仍精心準備。
42年來兢兢業業、不辭辛勞,聽過丁俊萍思政課的學生數以萬計?!懊抗澱n后,您都會耐心解答我的一個又一個問題,使我對理論的理解更上一層樓?!薄岸±蠋煵粌H向我們傳授理論知識,還引導我們認識世界,培養我們的責任感和擔當意識?!睅熒g的雙向奔赴,是支持著丁俊萍的最大動力。
“向改革要活力”
即使擁有“資深”的光環,丁俊萍仍面臨挑戰。新觀點、新技術不斷涌現,課堂不創新就抓不住學生的注意力,丁俊萍深知,“思政課建設要向改革創新要活力”。
事實上,丁俊萍一直是一位改革者。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,她對中國革命史學科體系轉化為課程教學體系進行了大膽嘗試。2001年,她率先在武漢大學試點開設“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概論”課程。
2016年,丁俊萍牽頭開展“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”在線課程建設工作,從課程錄制的整體設計、具體實施到腳本撰寫、后期維護,她付出了大量心血。在錄制課程第一章時,由于高度近視,丁俊萍看不清現場提詞器上的內容,她硬是靠扎實的業務能力和超強的記憶力,背下了兩萬多字講稿,全程脫稿完成錄制。這門課程被評為首批“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”。
新時代以來,丁俊萍和她的團隊堅持以學生為主體,以教師為主導,以課堂為主陣地,以問題為導向,以加強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環節為重點,形成了高校思政課“多元立體教學模式”。今年春季學期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”的開學第一課上,丁俊萍給學生們布置了“中國式現代化典型案例分析”分組研討活動,要求以小組為單位,圍繞中國式現代化這一主題選擇典型案例開展調研,撰寫案例分析報告,并在課堂上進行匯報展示。這一教學環節,正體現了“多元立體教學模式”把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、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、任課教師主導作用與上課學生主體作用結合起來的特點。
經過她的不懈努力,如今武漢大學的思政課既有深入淺出的理論講述,又有備受學生喜愛、形式多樣且內容豐富的實踐活動。慕課學習、社會調研、微視頻拍攝和展示、課堂討論等實踐環節與理論學習相輔相成,給學生們帶來了新穎而又充實的學習體驗。
“從心底發出聲音”
生于上世紀50年代中期的丁俊萍,對《星火燎原》《紅旗飄飄》《烈火金鋼》《林海雪原》等反映革命斗爭歷史的文藝作品如數家珍?!凹t色經典文藝作品伴隨了我的童年。我對這些作品的癡迷,可謂如饑似渴、廢寢忘食,經常會為里面的人物和事跡灑下熱淚?!焙⑼瘯r代的紅色種子,后來長成了情懷和信仰,促使丁俊萍選擇成為一名思政課教師。
真信才有真情,真情才能感人。課堂上,丁俊萍緊扣教學目標,結合教學內容,時而講述親身經歷的故事,時而哼唱獨具時代韻律的歌曲,時而脫口背誦毛主席詩詞,常常贏得講臺下學生們的贊嘆?!白屛矣∠笞钌畹氖嵌±蠋熢谡n堂上唱起《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》,她沙啞的嗓子充滿了力量感?!蚯?!向前!向前!我們的隊伍向太陽……’她告訴我們歌詞里的‘太陽’就是中國共產黨?!币幻麑W生回憶。
2023年3月,丁俊萍主講的本科生課程“中國共產黨史(下)”迎來開學第一課。春寒料峭、春雨淅瀝,卻擋不住學生們的求知熱情,有的學生甚至搬來了小凳子。課堂上,丁俊萍從知青歲月談起,飽含深情地講述自己得知恢復高考、參加高考并最終堅定選擇中共黨史專業的經歷,勉勵學生們立大志、夯基礎、勤思考。
“我們思政課教師,自己先要有信仰,如果不是從自己心底發出聲音,是講不好馬克思主義的。還要有情懷,當我們全身心、富有激情、滿懷真情地講述時,理論就不再是冷冰冰的,而會被賦予可親可愛的力量?!倍】∑颊f。(本報記者 劉亦凡)
版權所有: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:教育部.政務
京ICP備10028400號-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:bm0500000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