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所長 劉秀英
中小學生學業負擔過重的治理多年來幾經波折,反反復復久治不愈,說明這個問題根深蒂固,也警示我們這是一個需要全社會合力出擊才能攻克的難關,家庭責任位列其中。在最近教育部等九部門印發的《中小學生減負措施》中,第三點是針對家庭提出的要求,要求家庭“履行教育監護責任”。
中小學生是未發育成熟的發展中的個體,需要成年人的監護。父母對子女享有親權,是第一順位監護人,被賦予了對孩子的教育監護責任,而要完成這個任務,學會尊重是前提。
首先,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,樹立科學的育兒觀。育兒觀決定了父母教育孩子的目標、方法等??茖W的育兒觀要求父母尊重兒童的成長規律,不能拔苗助長。研究發現父母對孩子有期望有利于孩子取得更好的成績,但是前提是期望不能超越孩子的能力,不能因為父母的愿望是“希望孩子好”就可以上不封頂,以為父母的心有多高孩子的能力就有多強。民主型教養方式是最值得倡導的家庭教養方式,其特點是高期望、高反應,即父母對孩子有要求、有期望,同時也關注孩子的需求。
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,他們的認知水平、接受能力不同,發展的速度也不一樣,父母要尊重孩子的個體差異和天性,不能在孩子的學習、發展方面搞攀比,看別人家的孩子上什么課外班,自己的孩子也要上。在是否需要上課外班、上哪種課外班的問題上,父母應當聽取孩子的意見,尊重孩子的參與權,不能以“小孩子懂什么”為由獨斷專行。
其次,父母要尊重家庭教育的特點,通過言傳身教,給孩子做好的行為示范,讓孩子沐浴在好家風中健康成長。家庭教育是生活教育,是遇事則誨的教育。與孩子高頻次互動是家庭教育的特點。如果在高頻次的互動中,父母與孩子平等相處,建立起和諧的親子關系,父母的教育更容易入孩子的心,起到好的效果;另一方面,這個特點也要求父母對自我行為提出更高的要求,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,與孩子共同成長。
孩子的學習是家庭教育中繞不開的話題,父母關心孩子的學習要更多地放在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、增加孩子學習動力、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及學習品質上。父母要給孩子做好榜樣,形成熱愛學習的家庭文化。
最后,父母要尊重家庭教育的規律,不忘家庭教育的基本職責。家庭教育應當守好自己的本業,完成自己的主責——教孩子學會做人,促進孩子身心健康。孩子首先應當成為健康的人——身體健康、心理健康。父母要把孩子的身心健康放在首位,讓孩子吃好、睡足、運動充分。
吃是孩子攝取營養的最直接的方式,父母應當讓孩子合理飲食,營養均衡,少吃零食、不挑食,吃好一日三餐,對孩子進行飲食教育。
睡眠是最全面而有效的休息,充足的睡眠可以保護孩子的大腦,提高孩子的腦力,保證孩子正常發育。長期睡眠不足會帶來一系列的機體損害,包括眼睛疲勞、神經衰弱、思考能力減退、免疫力低下等,父母要保證孩子的睡眠時間,小學生保證每天睡眠時間不少于10小時,初中生不少于9小時,高中階段學生不少于8小時。父母要讓孩子按時作息,不沉迷網絡游戲,不長時間看電視,更不要為了提高學習成績擠占孩子的睡眠時間。
運動是生命體健康的基礎,父母要注意培養孩子的鍛煉習慣,保證孩子每天有戶外鍛煉的時間,與孩子一起運動,引導孩子參加體育活動,基于孩子的喜好與特點,培育孩子擁有一兩項體育特長項目,從小培養孩子熱愛鍛煉的習慣。
生活技能是孩子獨立生活的前提,父母要讓孩子參加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,掌握生活技能。對于未成年的孩子來說,一切活動都具有教育意義。參加自我服務性勞動讓孩子對自己的生活有了掌控感,帶來安全感與自信心。承擔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,孩子因此學會體諒父母,培養了家庭責任感,等等,是學會做人的重要途徑。這些品質也會增強孩子學習的動力,促進智力發展。
成長中的孩子身心稚嫩,過重的學習負擔會傷害其身心健康,影響自信心的建立,導致厭惡學習;成長中的他們需要從豐富的生活中汲取營養,通過多種途徑認識世界,父母應當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、教育規律,把讓孩子成為幸福的人作為家庭教育的目標。
版權所有: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:教育部.政務
京ICP備10028400號-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:bm05000001